19-洪浩天-转专业-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BME
19-洪浩天-转专业-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BME
个人情况(转专业期间)
- 时间:2020年 大一 升 大二
- 原就读学院专业:理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申请转学院专业:通信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现在没啦)
- 报名类型:特殊兴趣
- 修读课程√,参加项目√,竞赛获奖√,推荐信√
- 寄点:3.79,rank2
详细情况分析
动机
我通过上海春招进入理学院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在大一阶段就读于此。虽然大一的时候我们的课程安排和理学大类一样的微寄分/大雾/线代/大化等基础课,但因为专业确定我很早地了解到我们学院的后续课程以物理相关为主。其中有很多纯理论课、也有不少材料相关课程。虽然我非常认可与欣赏物理系的众多老师,也很明白扎实学习数学/物理的底层理论知识对后续应用的重要性。但我纯理论学习的天赋不高,我更喜欢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部署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简单来说我是个比较务实的人,喜欢以如何把知识为我所用当作学习的动力,对于那种很难直观感受到的理论自然缺乏学习兴趣。如果在理学院继续就读我很容易陷入瓶颈,进退两难。
基于以上理由,我在大一第三学期决定转专业。当时我其实是有多种选择:机自、计算机和通信。我先是排除了机自(因为不想再整一遍金工实习,虽然机自的大车间实验室确实很有吸引力),然后十分勉强地排除了计算机(虽然我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代码能力,但我不希望只研究cs,在我看来计算机仅是工具而非研究对象)。在通信学院没有按照主流想法选择通信和电子信息,而是挑选了认可度较低的生医工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归结下来主要就以下几点:
- 因为
中二病发作一直都有研究/实现脑机接口的梦想,先在相关专业下积累知识储备 - bar相对低,可以避免卷绩点
- 喜欢通信的实验室条件
- 享受和通信和电子信息基本一致的课程安排,课程项目在成绩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可能有不少通信学子十分痛恨课程项目,但总有一些“疯狗”会喜欢折腾项目,甚至牺牲复习考试的时间整活)
我必须承认通信学院的培养思路理念简直就是为我准备的:几乎门门专业课有课程项目,可以自由发挥尝试之前没机会实现的想法。期末考试成绩也不再是唯一衡量标准,这对于我这种不擅长卷考试的高考失败人士非常有利。(我个人非常认可这种教学方式,毕竟考试考完了知识一周就忘,但项目中实践积累的经验踩过的雷是长期刻在dna里的)。
考试(千万别像我一样没有准备就去考试)
确定转专业之后就是在教务处网上报名。我那一年的转专业考试分为笔试与面试。其中笔试部分包含:英语和数学。
英语部分有阅读/翻译和作文,难度略高于上海高考;数学主要是微积分的傅里叶级数,似乎还有线代?
说来惭愧,我当时没想到考试时间这么极限,因为20年疫情家里蹲了半年后微积分学习的并不扎实,很多内容都还给老师了。因此我实际笔试分数应该很低,微寄分有很多题做不出来(摊手),英语刚好写完。
但好在笔试成绩只占50%,我在后面面试时候表现还算ok,应该是得到几位老师的认可了。很明显我是靠面试发挥和个人的工程能力成功转入的。
名额与竞争对手
我们那一年转专业有几位中欧大佬参加,当时他们人人绩点3.9+恐怖如斯。很显然他们也被学院认可录取了,但其中一位插班生去了华师大,另两位在通信学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人均事业有成。
虽然每年的保研名额有限,但实际上学院基本不会招满。大部分学院招收的思路都是宁缺毋滥,而非根据百分比确定去留。因此各位其实不用担心报名人数多的问题,只要有实力就不用担心目标学院不要你。
转专业选择上的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个人不推荐任何人被成绩压力或环境压力推动学习。我认为只有兴趣激发的学习才是有效且有价值的学习。
希望各位在转专业的选取上以个人兴趣作为主要参考因素,听从自己的本心,不要人云亦云。如果在大一阶段对于自己的兴趣方向没有很直观的认识,对未来迷茫(我觉得有不少兄弟都有这个症状),不妨去试试旁听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找到那个能让你心动过速的领域或方向。
在兴趣的驱使下,再多的难题也不会是难题。
希望各位转专业的同学能通过找专业寻回自己的本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