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KTH 留学、找工
基本背景
-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学分成绩及其排名
- GPA: 3.4 ~3.5
- Rank: 具体不记得了,可以参考其他同学文章中的排名数据 :)
- 其他成绩如语言,技能证书等
- IELTS 7.0
- 奖励证书/奖学金
- 学业二等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等
- 科研/实习/项目
- 无论文发表
- 一段较长时间的外企实习,C++开发
如果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欢迎邮件联系 :) ziheng.cheung@icloud.com
申请流程与结果
英国欧陆混申,拿到了KTH,UvA & VU,KCL,爱丁堡等的 offer,最终选择了 KTH. 至于选择 KTH 的原因,考虑到一年制英硕毕业留英的可能性太低,UvA & VU 的项目又主要在 VU 而不是 UvA,综合考虑下来,选择了 KTH,专业是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Distributed Systems.
申请经验
申请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GPA 决定一切. 至于文书,在有了 ChatGPT 之后,人人都有 native speaker 来润色. 推荐信属于有和没有的区别,如果只是申请硕士,某教授的推荐信和辅导员的推荐信没有本质区别😂.
至于瑞典等欧陆的小众留学国家,除了 GPA 之外,可能还需要考虑的是“匹配度”,换句话说就是本科阶段的专业和硕士申请的专业之间关系大不大(比如 KTH 要求申请的时候本科需要修满 xxx 模块的课程 xxx 学分). 即使 GPA 很高,但“匹配度”不够,申请结果可能也会有所偏差 orz.
匹配度
以 KTH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Distributed Systems 为例,网站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Distributed Systems 中说明了申请需要满足的要求,在申请流程中,会要求填写课程和对应的描述. ECTS 是欧洲学分,具体换算公式详见 Google 😂.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Distributed Systems
A bachelor’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or equivalent degree, corresponding to at least 180 ECTS credits, including courses in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 computer science equivalent to at least 90 ECTS credits.
费用
两年大概 40万 rmb,具体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 如果从暑假开始可以找到实习,那么花费会小很多,一个月实习的工资完全可以满足房租和日常开销.
就读体验
就我的体验而言,感觉是非常不错的. 在 KTH 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想要修读的课程,以及能够找到实习和上课之间的平衡. 同时北欧是小众的留学国家,中国学生数量也并不是很多(看怎么对比2333),我这个专业大概 30 个学生,其他学生主要以欧洲人为主,中国学生数量在 3 个左右,往届的数据也平均在 2~5 个之间.
课程
KTH 的课程基本都是以 project assignment 和 examination 两部分组成,project assignment 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有明显的区分度. 如果只是想通过,那么完成基础部分即可;如果想要卷一下,拿 A 之类的“好成绩”,则需要完成很多 bonus points,每次作业还需要和助教约时间 1v1 验收 orz. Examination 通常是纸笔考试,5小时左右,有的课程还需要口试(类似面试,教授现场出题,然后在白板推导之类的).
这些课程中,有至今为止我上过的觉得最好的计算机课程 Search Engine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 DD2477,从头开始一步步带我们实现一个“基本能用”的简易搜索引擎,在每一次作业的“实验说明”中都可以感受到教授和助教们是非常认真和用心地在设计实验中的各个环节.
当然也有“日理万机”,上课基本在念 PPT 的划水摸鱼教授(摊手). 但整体的就读感受,还是相当不错的.
奥对了,KTH 对出勤没有要求,在某个时间段是选择去上课,还是觉得有比上课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决定权都在自己. 只要按时完成了每次作业,通过每次验收,考试合格,就没有问题.
在研一上半学期结束的时候,根据成绩可以有交换的机会,交换的学校包括了 ETH,EPFL,UIUC 等一系列学校,可以说只要想交换,基本都有机会(当然 ETH,EPFL 这类学校竞争也比较激烈).
硕士论文
KTH 是授课制的硕士,但依然需要完成硕士论文和答辩. 和国内不太相同的是,除了可以选择在教授的实验室完成硕士论文,还可以选择在公司甚至其他国家去完成论文(比如去 EPFL 交换就有机会在 EPFL 做毕设,或者在其他国家的公司找到了毕设的岗位).
因为我毕业选择直接找工作,所以毕设的目标选择了公司.
在瑞典,很多公司里都有一类岗位叫做 Master Thesis Student.
有两种方式在公司做毕设,第一种是自己想出一个题目,然后去联系公司,看有没有合适的合作机会(例如 Neo4j 会提供这样的机会);第二种是在网上找各个公司放出的毕设题目(比如 Oracle 的 JVM Team 放出了不少和 JVM 相关的题目),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然后像找工作一样给公司投简历,进行面试,如果被选中,就可以跟公司签合同开始做毕设了.(做毕设时候的工资还是比较丰厚的😃)
同时,瑞典的学校似乎没有“延毕”这样的说法,如果毕设需要做整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那么延期学生签证即可,做完毕设,导师同意,随时都可以答辩,随时都可以毕业.
欧洲找工
Summer Intern & Part-time Intern & Master Thesis Student
Summer Intern
如果想要在暑假实习,那么研一圣诞节前后就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
最难的可能就是简历关了. 作为外国人,不会当地语言(对于 CS 来说英语完全够了,但毕竟小语种国家,有些面向本土业务的公司多少需要会点瑞典语),之前没有当地的实习经历(国内的很多本土“大厂”国外的 HR 并不见得一定知道 orz),在和来自欧洲的同学一起竞争时,很容易处于劣势,因此简历会显得尤为重要. 有了 ChatGPT 之后,让它多润色一下简历里的描述,尽量完整地同时简练地概括想呈现在简历上的经历.
过了简历关之后,面试的形式、内容在网上或多或少都有信息,多 Google 一下相关信息,提前准备.
Part-time Intern
公司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员工是从实习生转正而来,因此如果想要留在公司,不妨在 Summer Intern 过后问问自己的 manager 是否可以在暑假之后继续做 Part-time Intern. 就我而言,Summer Intern 之后 manager 很爽快地同意继续做 Part-time Intern 了,再加上 KTH 自由的选课/上课模式,一周可以保证三天甚至四天的实习.
Master Thesis Student
上文提到瑞典的很多公司都会有 Master Thesis Student 的岗位,这也是实习生之外,另一个有很多转正机会的方式. 继续做了大概四个月的 Part-time Intern 之后,我也表达出了想要在公司继续做 Master Thesis Student 的兴趣,manager 提供了相应的题目,但对题目实在是不感兴趣,Part-time Intern 之后就离开公司了.
之后找毕设的经历和找实习类似,投简历、面试、等 offer. 最终在爱立信开始了我的毕设.
Full-time Job
欧洲找工有很多经验贴,一亩三分地欧洲板块的精华帖可以说概括了所有常见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先移步一亩三分地,了解一下欧洲找工的一些常识.
在爱立信开始毕设之后,我也同时准备在欧洲找工,虽然 Master Thesis Student 大概率转正,但还不是 100%,因此还是要多手准备.
首先在爱立信内部,有针对 Master Thesis Student 的全职岗位,这些岗位同样要投简历、面试,不同的是它们是公司内部的项目,竞争压力会小非常多. 通过内部的项目,最后拿到了一个全职的岗位.
其次是在欧洲其他国家,我在欧洲的很多国家(瑞典、荷兰、德国、波兰、法国、英国)投递了大约 150 ~ 200 份简历(没仔细统计,是一个大致的数字),主要集中在瑞典、荷兰和德国,剩下三个国家主要图一乐23333. 收到了很多笔试,但给面试的公司的数量在 10 家左右. 这些公司的特征都是跨国公司、雇员的 diversity 很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雇员、乐意提供工作签证,至于一些小企业,很多都卡在了签证上,它们似乎对国际雇员并不感兴趣,也并不想走繁琐的签证流程.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意向招聘国际雇员,可以从领英在职员工的列表上看出来,如果是清一色当地白人,甚至连有色人种都极少见甚至没有的公司,那么大概率也就没有投简历的必要了.(当然,任何类型的公司都会按照法律要求在 job description 中写类似于“we embrace diversity….”,这种话看看就好…)
最后进入谈薪的有荷兰 ING 银行和德国的大陆集团. 基于种种原因,还是选择留在了爱立信.
Final Words
总的来说,留学、找工是痛苦和快乐兼具的过程,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到大家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如果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欢迎邮件联系 :) ziheng.cheung@i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