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七年的成长与探索
受$SHUFly$的邀请,把自己从保研到就业过程中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身影以及其他非常优秀的大佬,我的经历虽然不像前面大佬那么出彩,但希望学弟学妹们从这里多少也能收获些什么。
👦基本情况
本科:上海大学 16级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GPA:很一般,算是中等吧
奖项:
-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 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二等奖*2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大学赛区)二等奖*2
荣誉:
- 创新创业奖学金
- 自强不息奖学金*2
- 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
- 上海大学优秀学生
硕士:上海大学 20级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均绩:88.64/100
奖项:
-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二等奖
- “未来杯高校AI挑战赛”语音赛道西南赛区第一名
- 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 上海大学自强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荣誉:
- 学业一等奖学金*2
- 学业二等奖学金
- 上海大学优秀学生
-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就业去向:中国航天某所
👨本科经历
首先要说的一点就是: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回忆起本科读书期间,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室友一起做项目的时光了,可一开始的我却比较迷茫。那时刚到计算机学院,学院主打的就是ACM,出于想去锻炼自己算法能力的目的,我也和其他几百名同学一样参加了。后来,枯燥的训练逐渐取代了最初的好奇心,我记得当时通过选拔赛选出来到ACM队的同学需要暑假留校进行训练,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做不出的题目+无法消化的知识+同侪压力让我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相信当时一起参加的同学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后来队友接连的退出,让我在暑假结束后,最终也放弃了走ACM这条路。但现在回头来看,我也没有丝毫的后悔,即使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算法能力的确是基本功,但是我相信这并不是我最后一次接触算法,只是当时的环境氛围让我无法再继续了。
我的室友,也是当时ACM的队友,在退出后选择了和导师“做项目”,因为他说做项目不需要那么多算法知识。我一度迷茫,“算法”和“项目”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因为我不想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碌碌无为,平平淡淡的完成课堂上的任务。于是在某晚,我鼓起勇气想要加入室友的项目组,并且他也欢迎我的加入。从现在看来,也是从那晚开始,我逐渐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之后的两年里,和室友做项目开发几乎充斥了我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可以说我很享受这种和队友共同努力的时光。我们不仅在项目中学到了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同时进一步增进了同学间的情谊。从大二开始,除了老师给的需求完成的项目之外,我们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开发出了很多其他的软件。利用现有的项目,不仅能应付某些课程作业,而且可以参加许多不同的竞赛。花费了课余时间用心完成的项目最终也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在本科期间可以用竞赛成绩抵充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这样在拿奖的同时也可以少上几门专业选修课,多睡几个懒觉,岂不美哉?
只可惜在抵充前我已经上了几门专业选修课,因此我记得只少上了一门。。
📗保研经历
其实我一开始是准备考研的,从大三寒假开始就在复习了。鉴于本科期间也获得了不少奖项,就想抱着试试的态度提交一下保研申请,反正试试又不要钱,没申请成功大不了再接着考。提交完申请材料待学院老师复核的那两天真的是非常煎熬,因为之前没有想过要保研,但是把能交的材料都交了后,总想着能成功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毕竟我的想法是能保研就不考研(保研边缘人的苦恼,别骂了)。煎熬了两天后的某天中午,和同学去食堂吃饭,刚走进食堂发现辅导员艾特全体,公示保研名单,发现我排在正式推免的最后一名,只能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由于我没有准备夏令营,最多参加预推免和九推,所以我的保研经历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公示名单的当天,我和同学买了第二天去广州的机票,报名参加了中山大学的预推免,而当时我还没有开始复习专业课,再加上很久没有进行编码,导致在中山大学面试和机试的成绩稀碎。当然我也没抱太大希望能进,权当收到保研成功消息后的短暂旅行和放松吧。
随后我又前往重庆,去到室友夏令营去过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参加面试。下飞机后,经历地铁和公交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重庆研究院,可能是我不够优秀,再加上本科期间主要做的方向是软件开发,虽然获得了成绩,我对此也很自信,但是在自我陈述后受到了面试老师的指点,让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现在看来,老师说的真没错,其实老师更希望招一些有科研基础的同学,比如在本科期间从事过对某一个任务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研究,对算法方面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发表过科研论文,而我当时只会做一些“简单”的Web开发,却口口声声地说我能学,这时只要有一位本科做过科研的同学就能轻松完胜我,所以显然重庆所的旅程也以失败告终。
最终鉴于多方考虑,还是选择继续在上大读研,继续和熟悉的老师,熟悉的校园打交道
主要是好进哈哈
👨🎓硕士经历
硕士期间的经历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读过研究生的都知道,无非就是在帮老师干活,做自己的科研和努力毕业这几件事中不停转换。和本科一样,研究生期间也很幸运地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上面三件事中我还挤出时间做了自己的老本行,只不过这次相比本科的开发变得更正规更有紧迫感了,我们常常在深夜才回到寝室休息,但我并不会叫苦叫累,反倒我认为同学能选择和我合作是我的荣幸。在科研时忙里偷闲,学一些在其他方面更新鲜的知识,也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求职经历
和许多同学一样,去年三四月开始就准备投实习,但那时没有系统地复习八股文,以及不知道组里同不同意私自实习,所以在找实习上就没有花太多心思,最后把重点还是放在了秋招上面。从开始到结束,秋招共历时三个月。一般来说,求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投递简历、笔试、面试和选择签约单位。现就上述四个方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历: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简历是在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份好的简历往往就是获得面试机会的敲门砖。 首先,我们需要挑选一个简历模版。网络上的简历模板非常丰富,我们只需要选择一个简洁明了、能突出重点的即可。在我看来,根据自身经历及时更新简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简历中应重点介绍实习或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这是面试官们会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我还想谈一谈细节方面的问题。一份合格的简历应尽量保持在一页之内;前后的字体风格应保持一致;重点内容应加粗强调;最终导出为PDF文件时应采用简明扼要的命名格式(如:“姓名+学校+岗位”)另外在本次秋招的过程中,我还在简历中添加了上海大学的校徽,同时将整体风格都调整为“上大蓝”,这些小细节,往往是简历脱颖而出的关键。
📝笔试:宝剑锋从磨砺出
对于理工科的同学而言,面试前往往需要先通过企业的测评及笔试。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笔试不仅会考察求职者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会涉及到编程题。因为编码能力是自身的硬实力,也是绝大多数企业重点考察的内容。练习算法编程的平台有很多,例如:Leetcode、《剑指Offer》等。熟练掌握常考题目并拓展相关知识点就已经足够应对大多数编程题了。从研一开始,我就每天坚持做一道Leetcode题目。一方面可以学习、复习算法;另一方面可以保持编码手感,这为我的秋招提供了不少帮助。准备笔试是一项需要通过时间积累的事情,大家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把刷题加入到每天的待办事项中,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不小的收获。
👋面试:万事开头难
由于疫情的原因,本科之后没有参与企业实习,因此对于面试经验来说我是匮乏的。我的面试经历是通过不断练习和及时复盘而变得越来越自信的。起初的几个面试表现的既不熟练也不自信,导致这几次的面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我在每轮面试中都会录音,方便我在复盘时能够更加还原当时的场景,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引申出一片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让我在之后的面试过程中变得游刃有余,发现同一个岗位的大多数面试官问的问题都接近一致,另外在面试中对同样的问题调整出一个更加简单并且有逻辑的回答,让面试官觉得自己思维敏捷、富有逻辑。当然,面试的前提是最好有几个比较出彩的项目和实习经历,并且深挖项目中遇到的难点和亮点以及解决办法,在面试过程中在思维上引导面试官走进项目,这会大大增加面试官的好感度和可信度。
🎲抉择:兴趣不会说谎
在经历了三个月秋招之后,最终也收获了十家企业的Offer。主要分为互联网企业、国有企业和军工央企三大类。我一直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前方可能充满诱惑,但终究有收获就会有牺牲。最终选择签约中国航天的原因是自身对于探索太空充满好奇和兴趣,同时福利待遇也是我所满意的,我做出这个决定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在这个领域做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总的来说,我认为做任何选择都必须基于自己的兴趣点,从事自己的兴趣领域才能不断做出创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好的抉择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身兴趣点和家庭情况综合考虑之下做出的专属于自己的选择。
📫后言
相比其他大佬,我的经历可能比较普通且参考价值不大,但我想通过这些经历说明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或许以上经历能在某些方面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