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咸鱼从管理科学到金融数学的升级打怪之旅——来自15级管理科学学姐的碎碎念

0. 前言

首先非常感谢能够得到$SHUFly$团队的邀请让我对我的英国留学经历来做出一些分享。纵观平台上的帖子,我觉得我的背景和经历看起来过于平平无奇了。我很庆幸我的本科生活没有疫情,给了我机会去疯去玩,在假期去到处旅游,在考试周来临前去熬大夜,4年的本科生活里我觉得自己像是一条随波逐流的“咸鱼”。不可否认,这样放肆任性的本科生活使我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快乐,但是在充满内卷的当下,无疑给我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副作用。我分享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焦虑,而是希望看到这篇的分享的小伙伴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同时给希望从事金融工作的小伙伴分享一些我的不成熟的小建议。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1. 一些我的本科生活

以下是我的一些背景信息

基本信息具体内容
所在院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金融系统工程方向)
GPA3.54/4.00
排名5/34
CET-4562
CET-6470
IELTS7 (L: 7.5, R: 7.5, W: 6, S: 6)
获奖情况两次学业二等奖学金;一次海外实习交流奖学金
科研
实习证券公司、基金公司2段3个月的水实习
项目美国 SWT 文化交流项目(明面上:文化交流,实际上:打工+吃喝玩乐)
证书证券从业资格,CFA 1级通过

结合上表,我对自己的本科阶段的评价是常年混迹在中游的一条“咸鱼”。

1.1 本科的“管理科学”学什么?我为什么要学管理科学?

首先,管理科学这个专业有着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后缀“金融系统工程方向”。所以如果看到这篇分享的学弟学妹正面临大类分流的专业选择,请不要天真的以为这是一个以管理学为主的偏文、偏理论的专业,它的真身是一个数学、统计、金融相结合的专业。虽然专业老师在期末评分的时候会手下留情,但对于想要出国留学的小伙伴想要得到高绩点还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什么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数学、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涉及到在定量分析时采用数学方法,但在定性分析时却采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会涉及到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

那么,金融系统工程又是什么呢?“金融系统工程学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处理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包括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金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如何运用能力圈原理、企业竞争优势评估理论和企业护城河理论评估企业、确定投资标的;如何运用企业估值模型、市场先生理论和安全边际理论计算股票的安全边际;如何通过动态买卖股票以降低投资组合风险、提高投资组合的潜在收益。”(摘自本专业学科基础课“金融系统工程”课程简介)简单来说,在分流之后的专业课会涉及到各类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各类衍生品的基本介绍和一些投资组合理论的介绍。

对比国内外的其他学校,几乎没有“金融系统工程”这么一个称谓。这个专业通常会被称作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或者计算机金融,分别可能隶属于金融学院、数学学院或者是计算机学院。上海大学对于这个本科专业的设置其实严格来说,不满足上述任何一个称谓。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设置还是学科架构,都让它处于一个什么都要学,又什么都不深的尴尬境地。

坦白地说,我认为“管理科学”与“金融系统工程”这两个概念可以说是有联系但并不十分相关。完成本科学业之后,会有种什么都学了又什么都没学的感觉。当然,鉴于本人毕业于2019年,不排除学院在我们毕业之后对专业课程设置有进行过调整。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到这个专业注定会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那么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呢?一半是兴趣、一半是专业分流时的无奈。我在进入这个专业之前,就知道这是一个会需要学习很多数学相关内容的专业,我本身就是对数学、对衍生品非常感兴趣的人。此外,我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的上海大学经管大类,在专业分流的时候,我“3+1”的上海高考分数在专业分流的折算体系中没有任何优势。因此,管理科学这一专业的主要构成都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上大经管大类的上海考生或者是当初压线进入经管大类的其他地区考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专业每年的人数都在20-40人之间的原因之一。

1.2 我的同学们毕业后都去哪里了?

据我所知,我们专业7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留学目的地包含美、英、日、澳(此处排名不分先后);8人在国内进行研究生学习,这其中有1位获得直博机会、有3位在本校继续研究生学习;11人分别先后在基金、银行、互联网等领域就业;1人考公。同时,有部分同学在工作一两年之后选择考研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1.3 我的本科生活

1.3.1 大一

大一的我,和大多数的新生一样选择加入了金融学院学生会,成为了一名学术部的干事,主要是参与到一些学生会的项目策划、撰写和修改一些微信推送稿、给大家整理一些大一专业课的网盘资料。学术部的工作总结来说,就是哪里有需要往哪里搬。我对于学生会的工作纯粹是抱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去做的。但我因为是一个比较宅、内向和社恐的人,我总是难以融入学生会的氛围,但是我也很感激这段经历让我能够结识到一些好友、也有了一些可以在求职的时候用来美化自己的谈资和经历。此外,我也参与了地铁站的志愿者活动,主要是负责在售票处帮助一些老年乘客买票或者是一些不清楚路的乘客查查地铁线路。平时没课就宅在宿舍看剧、看综艺,到了周末就回家去学车或者和朋友们出去玩。

我对大一生活的总结是舒适、安逸和享乐。但因为我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有了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想法。所以为了我的绩点达到要求,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从不含糊。为了平时分,按时提交作业,不翘课、不逃课。在需要请假时,会提前给老师请假或者事后根据要求补上假条,争取给老师一个好印象。也希望可以避免之后会需要重修课程进行刷分。

1.3.2 大二

大二专业分流之后,每学期的学分上限扩充到30分。我开始在学校推荐的选课基础上尽可能多的修一些没有前置必修课限制的专业课。同时,在大一结束之后就没有继续留在学生会,也没有再加入任何社团。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参加了美国 SWT 文化交流项目。这个项目的宣传主旨是去文化交流,实质是在暑假期间去到美国的一家知名企业“打工”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会有机会结识到来自其他国家或者国内其他学校的同学,也会有机会在美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当时是在Holiday Inn Express实习(打工),我当时的时薪是8刀。我因为是抱着玩的心态去的,所以我的时薪基本一到手就会挥霍一空。同一批的小伙伴有到美国迪斯尼、环球影城、麦当劳或者其他快捷酒店品牌实习的。我因为是2017年参加的项目,不确定目前上大是否还有这个项目。我参加这个项目的目的除了是为了玩,也是去提前感受我能否适应脱离父母在国外独立生活,为我未来的留学生活做个心理准备。

1.3.3 大三

延续大二的风格,每个学期都会把学分修到满,这也导致我每天都排满了课,没有了大一大二的通识课和一些思政历史课浑水摸鱼,保证绩点的难度进一步上升。

明确毕业后目标的我,比别人少了一些迷茫,但是对于我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想法。也因为每天的满课,我在大三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去做任何实习,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只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要做金融相关的工作,但对于具体的细节一无所知。而且那个时候的我天真的觉得,我要在大四之前努力的把除了毕业论文之外的所有课都学完,就可以在大四的时候用一整年去实习。大三的我非常自负,以为自己做了最好的安排,完全没有想过要去主动了解行业,没想过要去向前辈们取经。除了自负,这也和我内向的性格非常有关,基本没有想要去主动认识人、去network的想法。

在大三第二学期结束之后,我就开始联系留学中介开始为留学进行准备了,在那个阶段我主要是择校选专业、准备文件、报考雅思等。关于留学的部分,我会在后文详述。

1.3.4 大四

大四,我顺利地按照计划只余下毕业论文,开始寻找实习的机会。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非常天真。因为没有实习经验,大公司的实习网申投递频频被刷,只能通过介绍、推荐进入到一些公司去做一些水实习。

实习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一些资料整理、数据整理、整合各种报告、制作PPT等等一系列的“打杂”工作。虽说是水实习,但是我开始对于金融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性格不适合金融销售岗的工作,坚定了自己想要从事金融的决心,开始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方向有了一些概念。

2. 我的英国留学之路

虽说我的本科生活随波逐流,但是我对于毕业之后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形成的,这一点一直是非常明确的。为此,我始终保持我的绩点满足留学的要求。我的留学目的地从一开始的英、澳、美、加、港、新,逐渐缩小到英、澳。因为大一以来形成的懒散、怠惰,让我一开始就希望通过最少的考试,满足留学的要求,这就将必须提交GRE或者GMAT成绩的学校作为我心中的次优选项。再加上我不擅长无纸化考试,所以我选择考雅思。

2.1 我的留学时间线

虽然我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就确定的留学想法。对于有留学想法的同学,我个人建议,在大三确定想法会比较合适,这个时间点也有利于毕业后直接开始海外求学。这个时间点也有利于自己明确有无需要重修的科目,准备语言考试和GRE、GMAT考试的时间更充分。

2018年2月开始接触各家机构进行横向对比,对自己的择校开始有个初步的了解。

2018年5月初,和中介签订合同,确定初步的择校方案。明确初步选定的各个学校的语言要求、成绩要求。因为我的成绩当时就符合基本要求,所以不需要重修任何课程。

2018年5月初,开始准备雅思,雅思成绩的有效期通常是2年。过早地考试可能会导致成绩过期需要重考。从高考以后我的英语水平一路下跌,从入学分级考试到4、6级考试都是裸考的。我的雅思考了两次,都是在上海考的。第一次裸考没达到KCL的总分7、小分6.5的要求。第二次在认真准备了两周之后,小分始终离要求差0.5分,不满足要求,我直接选择后期申请语言班。

2018年6月底,确定签署推荐信的导师,拿到导师签署的推荐信。因为在后期英国院校的申请过程中,会有需要导师点击确认一些由申请的学校发送到她们的学校邮箱地址里的链接的。所以,需要确保可以和签署推荐信的导师保持联系。

英国的申请基本都是无纸化的。但如果是申请香港的院校,在疫情以前是需要以纸质文件的形式投递到香港的。因此在暑假之前拿到导师的签名,可以在开放申请之后直接投递出去。

2018年9月初,最终确认自己的英国择校方案。

2018年9月中,英国院校开放投递后,第一时间递交申请。以下是我当时收到的offer。

学校专业
伦敦国王学院MSc Finance (Asset Pricing)
格拉斯哥大学MSc Finance & Management
利兹大学MSc Financial Mathematics
布里斯托大学MSc Finance and Investment

目前据我所知,随着中国留英人数不断增加,英国各大院校除了提高了申请门槛,还会针对大陆地区的申请者提早关闭部分热门专业的申请通道,所以申请英国院校越早投递越好。

2019年4月中申请KCL的语言班。

2019年4月底申请KCL的学校宿舍、开始准备资产证明等签证材料。

2019年6月中,进行肺结核检查、办理英国语言班签证。因为上大的本科毕业成绩出的晚,所以无法办语言班和正课的联合签证。

2019年7月初,提交本科毕业成绩、毕业证书等换正课uncon offer。

2019年7月底,前往伦敦开始语言班学习。

2019年8月底,通过语言班考试,开始办理正课签证。

2019年9月初,开始KCL正课学习。

2020年6月末,预定利兹学生公寓。

2020年12月初,获得KCL毕业证书。

2021年1月初,开始利兹大学二硕学习。

2022年1月中,获得利兹大学毕业证书。

2.2 留学中介&留学申请

关于留学中介,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具有很多争议的点。我承认,没有留学中介,一样可以申请学校。但是我是个迷糊大王,成天稀里糊涂的,我选择找中介辅助我。在对比了很多家中介为我提供的择校方案之后,最后选择了符合我心里价位的公司作为我的留学中介。

留学中介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提供择校方案、写文书、写推荐信、留学行前分享等。有一些口碑比较好的、有年头的留学中介会和一些学校有合作,会提高申请成功的可能性。这对于近年来因为留学人数不断增加造成的各大学校每年不断地提高申请门槛而言,会是一个比较有优势的点。但是,根据我的了解,这些合作的院校排名较好的会在QS80-100这个区间,不乏会有一些真的割韭菜的野鸡大学在滥竽充数。对于有能力冲击高排名的顶尖学府的同学而言,这个合作优势就并不明显了。

如果像我一样又迷糊又嫌麻烦的同学,可以选择通过留学中介来申请。但这不意味着有了留学中介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不论哪家机构,都难以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不论是顾问还是文书老师,都会是一对多的状态。

从择校开始,就可以通过对比多家中介知道自己大概的水平能够申请的大致学校的范围。同时要开始对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有一个概念。留学中介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些学校和专业的建议。通常会是中介可以申请六所学校,每个学校不建议超过两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都会在官网上明显的列示,可以根据课程设置,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也可以通过领英LinkedIn、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找到一些学长学姐去进一步了解。

如果有名校情结,可以选择申请比较冷门的专业。因为商科的专业基本都是非常热门的,每年的申请量都特别大,选择一些冷门的专业或者新开设的专业会提高获得offer的几率。我个人建议选择最多两个保底的学校,其余可以全是冲刺院校。使用留学中介的同学,也可以根据中介给的文书进行针对性的修改,自主投递一些冲刺院校。我就是有投递一些择校方案以外的学校,虽然在我当年申请的时候英国的G5院校没有明确要求必须提交GMAT成绩,但没有GMAT成绩的我,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然是毫无优势的,会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英国的大部分学校对于商科相关的专业,除了GMAT也会接受GRE的成绩,如果考GMAT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选择报考GRE。

关于英语成绩证明,通常英国的学校,申请者雅思小分与学校要求差距在0.5-1.5分的,都可以在获得con offer之后申请语言班,具体细则请参考每所学校官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语言要求会有不同,当时我的朋友们因为没有疫情的限制会有去泰国、台湾等地考雅思的。疫情以来,学校接受的语言考试成绩类型变多,如果不想读语言班,雅思又始终难以达到要求的,可以选择用其他学校可接受的成绩代替。比如,我身边有觉得PTE会比雅思更简单一些的朋友。因为我只考过雅思,对此不做评价。

关于本科绩点,由于上海大学属于211大学,对于大部分的英国院校来说关于绩点和成绩的要求会有所放宽,普遍是不低于80或者85,GPA不低于3.3或者3.5。具体请参考各个院校官网对每个专业的要求。

关于推荐信和文书,可以适当美化,但请不要过分夸张。像我在申请之前,完全没有实习经历,所以在写文书的时候,我只能通过我写过的课程论文和一些课程作业来作为我具有学习能力和充满学习热情的表现。对于中介写的文书,也要仔细检查。我的中介当时给我文书美化的内容很不错,但是有几处专业课程名称翻译上的错误。也有一两处没有准确表达我的课程论文里的想法。不论是中介的文书老师或者是淘宝上找到的文书代写,可能并不是商科出身的人,有时会无法精准表达出来你的想法,那这些细节就是需要去自己调整的。

我当时中介选择的是英澳联申的套餐,因为澳洲大部分学校都是1月份入学,所以对我来说如果英国的申请全部失败,才会开始澳洲院校的投递。但因为我在2018年底之前基本offer都确定下来了,所以后期完全没有去了解澳洲的院校和专业。

英国部分院校会存在申请费一般是60-100镑不等。这个基本是不会包含在总结的套餐之中的。可以通过标有VISA或者Master的信用卡线上支付,不确定国内银行发行的标有VISA或者Master的外币借记卡是否可以支付。因为申请费的存在,不建议投递过多的学校。

英国院校的申请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等”。近几年随着申请量越来越大,下offer的速度越来越慢。所以非常建议在刚开放申请的时候,就进行投递。虽说中介起到了一定的省事的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整个投递过程就高枕无忧可以省心了。所以,每一个申请的环节都要去主动的关心、询问,而不是被动的等待中介的顾问来联系你。中介一对多的服务模式,注定会存在被不小心遗忘的情况。留学中介通常会给学生申请一个专用的申请时用电子邮箱,一定要确保你知道账号密码,可以第一时间上去查看新邮件,以防错过需要在指定时间内支付留位费的offer。对于由中介统一大账号申请的学校,更是要留个心眼,多多关心进展。

自己申请的同学,至少一天登陆一次邮箱,查看是否有补充材料的需要。在投递之后,也要和签署推荐信的老师保持联系,以免他们错过你投递的院校发到他们学校工作邮箱的确认链接。

2.3 我的留学申请总结和建议

我对我的申请结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我没有提交GMAT成绩,没有斩获G5是意料之中。我一共投递了9所学校,10个专业。但因为我主要投递的专业是金融数学,导致我的offer相对来说不算多。

我总结自己的失败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没有GMAT成绩,降低了我的竞争力。第二,我的本科成绩只是达到标准,并不算是特别优秀。第三,上海大学的专业设置。如上文提及,上海大学本科的管理科学(金融系统工程方向)下属管理学院,有着“三不沾”的特性。对于申请金融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申请偏计算机或者偏数学的专业会有巨大的阻碍。即便我附上成绩大表来证明本科的课程包含大量的数学、金融相关的课程设置,且证明我在这些方面取得非常高的成绩。都不如本科就是数学、计算机、统计、金融数学、金融工程、数理金融等专业的人有优势。但这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机会学习金融数学这类专业了。比如可以像我一样选择排名相对靠后一些的院校投递这些专业。或者在本科期间参加数学或者计算机类的竞赛或者项目,发表相关的论文等。但由于我明确想投递的专业方向已经是大三快结束的时候了。对于我而言,这个时间点想去补救已经非常困难。但如果能够非常早就有个明确的方向,越早行动,那么成功的几率自然更高。

2.4 我的英国留学生活

我在英国共完成了两个硕士学位的学习,分别是伦敦国王学院KCL的MSc Finance (Asset Pricing) 和利兹大学的MSc Financial Mathematics,并且两个学位我都是以Distinction毕业的。对于我能够以这样的成绩取得两个硕士学位,绝对离不开我父母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也非常感恩他们对我一直以来的付出。

如果看到我这篇分享的你,从语言考试就开始感觉非常痛苦。那么我只能说,这只是你未来留学生活中即将面对的苦难的开始,语言考试造成的伤害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英国的一年制授课型硕士,一直以来会被戏称为“水硕”。我认为“水硕”水不水完全取决于个人。我身边有成天翘课,信奉及格就好,不是逛街就是旅游的同学,对他们而言,这自然是个快乐水硕。也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将学校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学,那我相信他们一定觉得自己有所收获,至少对得起自己高昂的学费。在英国,商科的学费普遍是各个院校之中一年制授课型硕士里的天花板级别。所以对于所谓的30万人民币英国留学,在商科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我在英国两所学校,刚好因为疫情的原因,分别体验过线上和线下的两种教学模式,我会先从两所学校的角度进行对比。再介绍关于一些英国留学衣食住行方面的内容。接下来的内容会比较冗长,且含有大量英文单词夹杂,不喜请酌情跳过。


伦敦国王学院吉祥物-瑞吉狮🦁

2.4.1 KCL留学体验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国内大家喜欢简称KCL,实际在英国简称是King’s,这一点请千万不要在写文书的时候写错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让其拥有“宇宙中心王的学院”的爱称。

我在KCL的生活是从语言班开始的。我读的是8周的语言班,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板块。结课时除了考试,会需要完成一篇符合学术写作要求的大约在2000-3000字左右的essay(具体的字数记不清了),还会需要完成一长一短两次seminar形式的小组讨论。

语言班除了让我可以偷懒不用刷雅思分,设置的essay教学让我在后来正课学习时在需要有essay写作时可以很快上手。但是我的这个专业来说,对于essay并不是特别强调,也很少会有以essay作为期末成绩的课程,主要还是纸笔考试。语言班的seminar,整体的氛围是为了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大家的讨论氛围都是非常和谐的,会主动让发言少的同学可以表达想法。这和我之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小组讨论,只有相似的形式,而毫无相同的和谐氛围。

语言班并不是100%通过的,但如果好好上课、好好考试,基本是不会挂的。

关于我的正课,主要是lecture和seminar混合的形式。

Lecture顾名思义讲座,就相当于国内的大课。一群人坐在一个阶梯教室,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我们在台下听和记笔记。英国的课程没有具体的指定教材,通常会是导师根据在开学第一节课上列出的推荐阅读的参考书目上的一些内容的穿插整合。如果课前没有阅读相关的章节和内容,会存在整节课完全不知道导师在说什么的情况。而且课堂上会是一个比较概括的介绍。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就需要自己私下去进一步的挖掘和了解。每节Lecture的内容,都会有录像,可以回去之后在网站上反复学习。

Seminar通常是小班的形式,每节课在10-20人左右。偏数学的课程,会是讲解作业的题目。偏理论的课程,会是和助教和同学一起讨论一个主题。如果没有提前准备,会存在不知道说什么的茫然情况。

我当时在KCL有两门课分别是Financial Engineering和Computational Finance。 这两节都是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VBA和C++的编程来实现模型运算和对衍生品的定价。这两门课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同学会比较吃力,会需要自己花时间去掌握这两项语言的基本运用。比起老师推荐的Coursera,我身边的同学主要都是靠互帮互助或者B站来学习的。

因为在KCL的学习基本是线下的形式,直到2020年3月才开始转为线上学习。两者对比,我个人会更喜欢线下的形式。首先,更有学习的氛围,整体的讨论也会更顺畅。特别是编程课的时候,因为有老师会在每个人机位前进行指导,可以更快的上手,也有同学可以相互讨论想法。线上课,有的老师会放往年上课的录像,因为角度或者时长的设置,板书不是特别清晰,没有办法达到实时的互动。对于采用zoom或者Teams的实时线上课,会存在网络的卡顿,而且大家都会特别懈怠,没有很强的学习氛围,经常会在老师问问题的时候陷入沉默,体验感很不好。

总的来说,我认为线下课的学习氛围更好,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

KCL的校区散落在伦敦各处,我所在的专业主要是在Strand和Waterloo校区,交通便利,设施也都非常的好。我不是一个喜欢在图书馆学习的人,但是因为宿舍在距离学校车程25min的地方,考虑到伦敦非常糟糕的交通和课间间隔,我经常会去图书馆呆着看看当天上课的材料。

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我的专业还有各类在周末或者寒期、春期和夏假开设的不计分不考试的选修课,可以学习Stata,Python,Matlab或者Bloomberg等一系列课程。我当时在KCL的学费是一年33900镑,我认为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可以对得起这笔学费的。

KCL的商学院的硕士课程,说是中国留学生的天下一点都不为过。例如,我的专业总共110人,只有3个学生不是来自中国或者港澳台。通过上课提升英语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在课程内容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将很多本科学过的内容,用英语过了一遍,对我来说大约是70%冷饭加30%新内容。总体的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结合我的选课内容,我觉得理论类占50%,数学类占10%,编程类占40%。虽然内容有很多学过的,但是考试的形式以论述题和数学题为主,想要拿到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论述题,非常讲究引用论点和论据,如果没有看过导师指定的材料,我觉得很难写出一个达到导师标准的答案。

总结来说,整体课程设置对我而言,以理论为主偏炒冷饭。没有达到我心中希望的硕士学习的目的。但当时考虑到可能回国求职的问题,所以具有一定的名校情结,在和父母沟通之后选择接下KCL的offer完成硕士学业。



利兹大学纺织学院——自发纪念张国荣的献花点❀

2.4.2 利兹大学留学体验

由于利兹大学是我当时接到的唯一成功的金融数学专业的offer。在中介的帮助下,我将我在2018年收到的2019年入学的offer延期至2020年9月入学。但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个专业被学校调整成2021年1月入学。

在KCL就读期间,我有尝试过继续申请其他学校的金融数学专业。但是因为当时第一学期的成绩一直没有出,所以还是用的本科的成绩来申请,这也导致我的申请依然不顺利。不过我的留学中介的文书老师,有帮助我修改一个二硕申请文书,这其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会申请二硕,我的学习热情源自哪里等。

利兹大学的金融数学,是下设在商学院下的。除了一门公司金融的课以外,所有的课程包括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都是来自于数学学院。但因为是商学院的编制,所以在申请签证时不需要ATAS。(ATAS通常是英国STEM相关专业需要的一个除了cas之外的文件)

在利兹大学的学习基本全年都是网课。我们专业一共23人,只有2个非中国留学生。所以lecture和seminar两类课在人数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因为千年网课的设置,使得有些同学完全是在国内完成的全部学院,但我个人是基本在英国完成的学业。网课的学习氛围,显然是不如线下课的,我觉得和导师的沟通都不是很顺畅,比如有问题想要询问导师,涉及到数学符号、编程等问题时,问起来就会特别费劲。

利兹大学有一整片区域作为校舍,相比KCL零星散落在各处的教学楼会更有学校的感觉。相对来说,图书馆的的区域会更大,图书馆的总体风格和自习氛围和上大图书馆非常相似。但因为我基本没有怎么去过学校,所以没有太多的使用感受。

除了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外,没有像KCL一样有其他可选的课程。我当时的学费,并没有因为疫情得到任何减免,一年的学费是28500镑。

总体的课程内容以数学、统计和编程为主,结合我的选课内容,我觉得理论类占10%,数学、统计类占60%,编程类占30%,和一硕专业的重合度在30%左右。考试的形式以数学题和编程题为主,由于是48小时的线上开卷考试,题量大、难度也大。通过不算难,但是要拿到高分也不是特别容易。

总结来说,整体课程设置达到我心中希望可以通过硕士学习,能够转向更加数学和编程的学习方向。因为,在一硕期间逐渐明确了自己心中的职业方向,我也希望二硕的学习可以让我更接近我的目标。


利兹大学图书馆📖

2.4.3 关于二硕

二硕的学习在英国目前越来越多。我学习二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自然是为爱发电,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喜好。所以只在乎专业不在乎院校排名。再者,我通过一硕的学习,希望能够在未来往量化的的方向去转变,这需要我加强数学和编程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也可以不通过读二硕的方式去实现。最后是为了能够通过多一年的学习满足申请英国Graduate Visa,也就是曾经的PSW签证,让我能够多两年在英国求职的机会。所以我的二硕经历仅供参考。

申请二硕,有很多种形式。有像我这样连续读两个的,那么在二硕申请时会比较看重你的本科成绩。同时,在英国完成第一个硕士学位,就可以不用再次提交语言考试的成绩。我当时虽然是延期我的offer,因为想通过一硕免去我的语言成绩,是一定需要再提交一份文书申明我为什么要读二硕。同时如果一硕是在英国读的那么两个硕士专业的重合度不能超过30%。一硕不在英国读的,好像是没有这个专业重合度的要求的。

此外,也有工作了之后,再读第二个硕士的。我不确定这种情况是否依然以本科成绩作为参考。

为什么选择读二硕而不选择读博士?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二硕相较于博士对我更具有性价比。

2.4.4 英国的衣食住行

上文我提到语言考试只是留学生活苦难的开始。因为除了在学业上会遇到国内外教育模式和作业要求的差异。留学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会充满考验。

我身边有不少人,有非常高的雅思分数,但从落地英国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自己到底会不会英语了。英国人说话是基本不会像听力里那样字正腔圆的,会有很多吞音和连读,更不用说还有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口音。不过通常来说,听不清或者没听懂,就礼貌的再请对方重复一遍就可以了。

“衣”,从平价高街到奢侈品牌在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自然是应有尽有的。但如果不在一线城市,英国的网购还算发达,在邮政不罢工、包裹不丢件的情况下,3-5天就可以收到网购的货。

“食”,中国胃的小伙伴,如果不会做饭,虽然有很多中餐外卖,但通常味道和价格至少有一个是不美丽的。如果还严重的挑食,那真的就非常的难受了。我有认识一个朋友,不会做饭但又嫌弃外卖不健康。顿顿都去Tesco买meal deal的沙拉,一年下来人都瘦得皮包骨,我们几个朋友总担心他别营养不良了。自己做饭会非常省钱,并且超市里的各种微波炉速食也是赶due好伴侣。会做饭,在英国可是相当受欢迎的。

“住”,住宿是我日常最大的开销。我当时在伦敦的16平的学生公寓的周租是339镑一周,在利兹的20平的学生公寓的周租是286镑每周。我因为是一个人住,又住在靠近市中心的区域,价格确实会高一些。合租确实会便宜一些,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遇上好室友的。自欧洲能源危机以来,能源价格飞涨,不包能源的社会公寓也在逐渐加大钱包的负担。

“行”,伦敦的小伙伴一定避不开交通费,在2019年到2020年的时候我基本一个月在公共交通上的开销在100镑左右。对比伦敦,其他城市的交通费会相对少很多。英国的铁路连接各个城市,但也是非常容易罢工,总之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离开父母的独立生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希望每一个留学的小伙伴都能收获留学所带来的非凡的人生体验。

3. 关于求职

由于本人也处于求职的泥沼中尚未上岸,所以以下任何想法都可能很不成熟,并且没有想要制造任何焦虑,只是作为经历分享仅供参考。

3.1 国内求职

在第一部分关于大四的内容部分提到,我天真的想法导致我申请不到好的实习。以至于现阶段的我依然只有可怜的,那两段大四期间的水实习。

我在2021年1月毕业以后,开始参与国内的春招。先后投递了9家第3、第4梯队的金融类公司,其中有3家公司拿到offer。第1个offer是一个销售类的岗位,因为我的性格不合适,选择放弃。第2个offer是一个家地方性银行的管培生,第3个offer是一家信托公司的债券交易员。这2个offer都因为我当时机票被连续熔断3次无法回国入职而被迫放弃。所以,我承认目前依然在苦苦求职,除了运气不好也有我自己作的成分在。

在面试的过程中,撇开时差导致我在英国半夜通宵面试造成的状态不好,我先后有各种遭遇。

  • (i) 我在某家公司面试的过程中,由于当时的场次主要是针对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的定向招聘,一些像我一样的海外留学的面试者就穿插在各个场次里进行面试。我除了开始的自我介绍,和一个好不容易利用自己上海本地优势抢来的关于上海疫情想法的回答机会外。在1个多小时的群面过程中,我全程就像是一个背景板,没有任何面试官对我的简历感兴趣、向我单独提问。

  • (ii) 某家公司做完笔试后一周左右,一家公司的HR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我的笔试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我的本科不是985,不符合公司的校招条件。但考虑到我非常突出的笔试成绩,愿意破格给到我销售岗的面试机会。

  • (iii) 某家公司先后给我沟通调换了三个面试的岗位。

我从未觉得毕业于上海大学有任何的不好。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不可否认,在公司的筛选条件里上海大学与“北清复交”这一梯队的学府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求职的难度也在不断上升。

对于在这种日益内卷的环境里怎么去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下是我不成熟的小建议:

  • (1) 多实习,积累实习经验。

很多公司现在已经开放大一就可以申请的实习了。我个人不鼓励翘课,希望可以结合自身的课程安排,合理选课,去尽可能多地参与实习。有助于在未来不断申请到更好的实习,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习也能够有助于快速了解行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一些概念。如果像我一样是个迷糊大王,对未来没有想法,不知道该做什么实习,可以先从给自己的选项做减法开始。先剔除掉自己讨厌的、不喜欢的东西,从不讨厌的选项开始尝试,去满满摸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每段实习尽量维持在不少于3个月,也要同时避免实习经历过杂过多,给面试官造成一种飘忽不定的、不稳定的感觉。在选择实习公司的时候,要选择正规的公司,现在针对大学生实习的诈骗套路也层出不穷,一定要小心上当受骗,发现不对劲的情况,即使向父母、辅导员反应,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如果正在实习的公司,明显感到不合适,可以提前向公司礼貌地提出离开的请求,在确定有人接替实习的工作之后再离开。千万不要不负责任的一走了之,给公司留下不必要的坏印象。

那如果像我一样,大四才开始实习找不到好的实习怎么办呢?善用身边的资源,问问身边的同学在哪里实习,怎么找到的实习,目前实习的公司缺不缺人。或者问问上一届的学长学姐,最好是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长学姐,有没有实习的公司需要招人的。

总的来说,就是不要干坐着不动,要行动起来。

  • (2) 多network,和别人建立联系。

如果你是社交达人,那这点想必对于你来说一点都不困难。但尽量避免无效社交带来的精力浪费。

如果像我是一个社恐,那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用线上的形式去进行沟通。会感觉更自在一些。

  • (3) 临到求职,依然没有经验怎么办?

那么我只能说,请硬着头皮上,多看看别人的面试经验分享。将自己每一次的面试经历都作为经验积累,不断的去思考总结,持续坚持直到上岸为止。但是这期间的压力,会是非常大的,可以找身边的朋友、父母去倾诉。

3.2 英国求职

比起国内求职贫乏的经验分享,英国求职才是我持续挣扎的主战场。和国内求职部分一样,我依然只有那两段大四期间的水实习。这在英国的求职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

不同于国内的求职,除了北大和清华这样在QS榜单上稍有一席之地的的学校。其他无论是交大复旦还是我们可爱的上海大学。在大多数英国HR眼里,这都只是来自中国的一所高校。所以我的本科背景没有优势,但也不能说是劣势。

我的英国求职是从2020年9月开始的,我从2019年的一硕开始了解英国的求职相关的事情,然后2020年8月交完一硕毕业论文之后的9月就开始琢磨各种求职。一开始我的心态是试水,然后2021年1月开始二硕之后,开始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求职思路、做题技巧等等。正式开始找工作是2021年10月。当时交完论文,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就开始了我的正式找工作旅途。

英国的求职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Online Test,Virtual Interview,Assessment Centre。在开始正式找工作之后,我发现很难通过VI去到最终面。我开始找求职中介,去不断的找老师辅导、打磨我的回答。慢慢地开始能接触到一些终面了。但到现在快一年了,我还是没有成功上岸英国。从2020年以来我已经累计收到快200封拒信了,今年年初投递以来得到的拒信目前是74封,这个2022年9月开始的秋招是16封,被18家公司养鱼中,这其中不包括石沉大海没有回信的那些。

我对于真正的networking的尝试其实是从英国开始的。对于一个社恐来说,这真的是一件累且痛苦的事情。我鼓足勇气去找别人,去了解英国的金融行业、了解英国求职,每每抱着一腔热情在聊了几次之后问到能不能refer时,通常都是对方一句对不起,我想我不能够帮你,但我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可以的。此外,我还有一个一直保持联系的一个非常尊敬的外国导师,之前也有帮我问过看能不能有人可以给我refer,最后也是依然没有任何结果。但他一直鼓励我说他一直非常欣赏我的能力和自信,相信我的坚持会换来好结果的。

除了坚持和努力,身边的人说的最多的就是运气,而我一直是个运气很差的人。小红书之类的社交平台存在幸存者偏差,不乏有人分享自己一两次面试就上岸的经历,也会有人轻描淡写觉得找工作并不难。每次看到这个,我也会时不时陷入自我怀疑,还会羡慕别人的运气。也会觉得我们的背景,能力差不多,为什么我就没有这种运气得到面试官的赏识。长久以来的失败,确实有不断对我的自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的自信不断重复崩塌再到重新建立的过程,周而复始。即使不断失败,我始终坚持总结我的每一场面试,不断的去根据公司的反馈去分析、总结和改进我的回答。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英国求职的终面环节,很多公司会采用CV blind的模式,也就是面试官没有面试者的简历信息,全靠面试者通过自己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自信。我所面试的岗位,绝大多数是对专业背景没有硬性要求的金融类岗位。面试过程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behavioral questions和motivation questions。这两类问题,前者需要通过自身的例子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后者基于对公司的调研、自身的热爱去进行回答。

结合以上我的英国求职经历,以下是我不成熟的小建议:

  • (1) 多实习,积累实习经验。

和国内求职一样,实习经验才是王道。如果很早就有海外留学并求职的想法,那么请一定要去全球化的跨国大企业实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这里的实习经验,才是可以被英国HR认可的加分项。

英国的许多公司有大一就可以申请的实习。

但这不意味着国内从前的经历就是全然无用的。虽然这些国内的经历,可能起不到加分项的作用,但是可以成为组建回答behavioral questions的素材库。

  • (2) 多network,和别人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我是在英国才真正开始networking的。不同于去和同学或者学长学姐建立联系。我在英国主要是通过LinkedIn去networking,认识沟通的都是陌生人。

作为一个社恐,我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线上沟通,偶尔会有一些线下的coffee chat。线上的沟通,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和陌生人交流的害怕和尴尬,但是效果会打折扣。

  • (3) 临到求职,依然没有经验怎么办?

那就是像我一样硬着头皮上,除了多看看别人的面试经验分享,去准备各式各样的题目。针对motivation questions,可以通过networking去了解一家公司、一个细分行业,可以通过新闻、财报、官网等多种途径进行了解。

对于behavioral questions,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小组作业、学生会、实习经验都可以作为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合理的编故事去形成一个素材。同时,将自己每一次的面试经历都作为经验积累,不断的去思考总结。

3.3 求职总结和不成熟的小建议

我作为一个尚在求职泥沼中挣扎的咸鱼,无意于通过我的经验分享制造焦虑。我也是受到求职焦虑困扰的一员。我感恩于我的父母和朋友们倾听我的想法和心声。对于我的过去我无法改变,我在求职过程中是弱势的。但是我始终坚持着,不断的积累改进。

作为一个没有上岸的人,我的建议可能是不成熟且没有说服力的。但我是真心希望我的教训和建议能够帮助或者鼓励到哪怕只有一个人。

  • (1) 实习的经验真的很重要,请一定要开始行动起来,机会从来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掉在你的身上。

  • (2) 去尝试network,去和别人建立联系。不要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要害怕被拒绝,要勇敢一点。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 (3) 临到求职,没有经验也不要害怕。不断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打造属于自己的钢铁心脏。

  • (4) 没有拿到最理想的dream offer,那不妨曲线救国。找工作有时候和填志愿很像,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如果没能达成第一志愿,那就从小公司做起,一步一步晋升。或者从更容易入手的大厂开始,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 (5) 永远不要丧失自信和希望。虽然我说这话,可能不太合适,但我真的认为在面试的时候“松弛感”很重要,从容、自信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 (6) 感到焦虑的时候,多和身边的父母、朋友去沟通,但请不要一味的抱怨,因为抱怨无济于事。适当地切断社交平台的使用,给自己一段放空的时间,减少外界信息带来的焦虑。

4. 结尾

感谢能够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我的分享终于要进入尾声了。再次申明,我的分享无意给任何人带来焦虑,我只是将我的经历和现状分享给大家。

可能有的小伙伴看完会觉得我这个作者为什么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我清楚的知道和很多人相比我一点都不优秀,但我不为自己的平庸感到自卑。我对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就感到满足与骄傲。我清楚自己懒散、怠惰、任性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对于我的付出所带来的结果丝毫不感到意外也同时感到满足。我试图让自己每一个决定,在未来回想起来的时候都不会感到后悔。对于那些后悔的决定,我会努力放下,向前看。毕竟沉湎于已经发生的过去,只会把人困在原地。把握住未来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我也一直在不断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毕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固执己见,那不是自信而是自负。

其实这一篇内容,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我在2022年末的时点借这个机会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次总结与告别。我自己其实在本科毕业之后的三年里,不断陷入到迷茫和自我怀疑的阶段。随着我和身边同学、朋友开始步入职场、结婚生子,所有人的步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一致。我有时会有种怀疑自己是不是掉队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但渐渐我意识到,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想法不同,人生乐章的节奏开始不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本科毕业以前的生活,更多是随波逐流的,是被浪潮裹挟着在前进。浪潮消散以后,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停下来,原地打转思考一下未来前进的方向,也不失为一种勇气之举。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终有一日会赶上甚至超过昔日同行的同伴,独占鳌头。

如果有小伙伴对于我那么普通、平凡的经历也好意思拿来分享感到好笑,那么就当我贡献了一篇笑料解闷,我的分享也算是有了一点小小价值。

如果有小伙伴对于我分享的英国留学和英国求职或者其他方面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者兴趣,欢迎给我发邮件:emily0430@sina.com,我会尽可能及时地回复邮件。


最后,愿每一位看到这篇分享的小伙伴能永远带着骄傲与自信迈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利兹大学 Great Hall 毕业典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