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一把,看看能走多远:CS保研回忆录

前言

毕业已经多年,收到Fly平台的邀请,非常感动。上大是我最爱的母校,能为母校做点事,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今天能有幸借这个平台,给学弟学妹分享一些微薄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平台内已有大量优秀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分享,内容都十分翔实,我读来也大有裨益。因此,仅以此文抛砖引玉,也祝愿Fly平台越办越好。

基本情况

为还原真实情况,以下所有情况均为保研时,后续GPA、获奖评优、科研竞赛等变动情况,不纳入统计范围。

  • 专业: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流)
  • GPA:3.83,专业排名:1/165(后变为2/171)
  • 荣誉: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3学年优秀学生、学业特等
  • 奖项:美赛F,若干国、市奖,无ACM经历
  • 论文:2篇CCF B会议(其中1篇一作),1篇三作SCI,1篇二作CCF A期刊在投(后已录用)
  • 毕业去向:保研
  • 申请情况(按大体时间顺序,依赖回忆可能有一定出入):
    • 清华电网:未入营
    • 清华叉院/姚班|博:入营-口头Offer
    • 北大叉院:未入营
    • 清华深研院伯克利|硕:入营-优秀营员
    • 清华计算法学|硕:入营-卓越营员
    • 清华计算机/贵系|博:入营-8月中旬被鸽
    • 南大计算机|硕:口头Offer-未入营
    • 复旦计算机:未入营
    • 人大计算机:未入营
    • 中科大计算机:未入营
    • 中科大大数据:未入营
    • 交大密歇根:候补入营-未入营
    • 北大信科|硕:直博入营-学硕口头Offer
    • 交大电院:未入营
    • 中科院自动化所:未入营
    • 中科院计算所|硕:入营-Offer
    • 北大深研院信工所:未入营
    • 北大软微:未入营
    • 复旦计算机|硕/博:九推-Offer
    • 清华软院|硕:九推-Offer-最终去向
    • 浙大计算机|硕:九推-Offer

整体来说,我的经历还是充满戏剧性的。

我在清北的保研中获得一些机会,而其他学校却屡屡碰壁。事后和一些好友一起分析,可能是oq+一些外界因素导致的。比如中科大同届有很多同学都入营了,而我未入营。复旦计算机夏令营入营了计科直招第一,当时成绩比我高。北大叉院、交大电院、北大信工所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主动联系。自动化所的竞争极大,有大量清北的学生和其他学校顶尖批学生在竞争,没联系导师也就挂了。

当时保研的想法还是比较明确的,清北本部接受直博,其他学校只接受硕士,为此也发生了很多趣事。比如清华伯克利面试的时候,老师一度问我是不是想来读博士,我说我只申请了硕士。我在面北大计算机的时候,为争取直博机会付出了很多努力,老师后来跟我商量多次,最终结果也只争取到小导的学硕。而后老师又主动联系我去软微直博的机会,我回复想再考虑一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另外,清华姚班和贵系的入营,是直接与导师挂钩的。姚班的夏令营在CS类保研中是最早的,且导师可以直接发Offer,它的竞争也是最残酷最激烈的。满手论文、ACM世界级奖项的人非常多。第一天是各研究方向的讲座,包括量子计算、计算机网络、强化学习、数据库等等,方向十分新颖和广泛。后续就是各自导师的考核和录取。我的经历也充满戏剧性,先是被导师A捞进夏令营,但他的考核长达半个月,我就放弃了考核。而后参与了导师B、C和D的面试,被导师B血喷,被导师C看好,被导师D发了口头Offer。

贵系的竞争也很激烈,联系导师,再入营考核。但仍需参加九推面试,会有一定被刷的风险。清华电子系我也同样做了尝试,印象中记得是没有夏令营,那边有做网络和推荐系统的老师,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当时就联系了一个电子系的老师,他就表现出不错的意向,反复邮件沟通了很多轮,但后来我了解到电子系外校考核包含电磁理论这些专业课,而上大计算机是不教这些的,一个月的准备基本没有把握,遂只好放弃。

清华计算法学是比较新的方向,入营之后就是听讲座、做一次汇报,印象中是3天时间。这里需要注意计算法学给的学位是法律(非法学)专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类学位。答辩难度并不大,选择一个题目汇报即可,当时有好几个学校的老师参与面试,印象中有中国政法、北师大这些。

复旦计算机信誓旦旦申请了学硕,居然挂了。主要原因是没有申AI方向,AI和软件方向同届有很多同学都拿到学硕Offer。后来复旦老师联系我给了我两个选择:专硕或直博,专硕可以帮我补齐租房费用,但当时已经比较确定去向,就放弃了。浙大计算机全程没有联系导师,参与面试后拿了学硕Offer。浙大没有参加夏令营,因为其只有直博录取。浙大印象最深的是推免系统凌晨一开就开始发录取抢人(这里吐槽一下系统开了一天了贵清才不紧不慢的发录取),凌晨3、4点我收到电话问我是不是确认放弃,我就答复放弃了。他的录取过程也有一些BUG,我在录取过后的一两周时间,收到两名老师的主动电话邀约,去他门下攻读学位。我只好跟他们解释道我并没有接受浙大的录取,十分尴尬。

一些经验

信息是第一生产力

在保研时,掌握越多的信息往往意味着向成功迈进一步。有很多院校的录取是跟导师意见强相关的,又有很多院校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除此以外,历年考试形式,导师名额情况,导师期待招的人,导师现在的学生等,都直接决定了你的最终结果。很多同学往往容易忽略信息的重要性,把大量精力放在准备考试和材料上。殊不知,软实力也是实力的重要组织部分。

多尝试

保研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或者树立非哪不可的理念。你在选择导师的过程,导师也在选择你。同样,你有可能鸽导师,导师也有可能鸽你。放平心态很重要,在上岸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可能突然被鸽,也可能突然收到机会。

在保研过程中,还是以多联系导师为主。一切机会的前提,都在联系导师的层面上。如果导师给你比较肯定的答复,无疑是很大的助力。在有些学校,可能直接就代表了录取;在其他学校,即使不直接录取,同师门的师兄师姐也能为你极大降低信息差。直到保研已过半,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其他院校的同学,同一个学院就可能联系多个导师(不在同一课题组),以确保最大可能。

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如果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一年级就可以做联系导师的准备,二年级准备差不多了就可以联系导师,先进课题组。建立早期的联系对后续有极大的帮助。据我所知,T大的SRT让很多大二、大三学生就进组科研,外校的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

先拿到保底Offer

保底Offer的作用贯穿整个保研过程,是让自己稳定发挥,有条不紊的关键。保底Offer的获取,在于快、准、狠。首先降低预期,参与自己比较容易上岸的学校的考试,然后先拿到一个Offer。而后一步一个脚印,既积累经验,也不至于让自己陷入焦虑之中。

但在这个过程要注意,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盲目接Offer,就损坏了个人的信誉。接一个Offer的前提,一定是先拒绝现有的Offer。且越早越好,方便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找下一个学生。万不可同时吊着多个老师,读研后你会发现,圈子真的很小。

不要把最重要的面试放在最前面。这也是保底Offer的重要作用。最想去的地方,一定不要让最没准备的自己参加。比如我在第一次参加面试的时候,太过用心,说了一大堆,以至于老师可能觉得我凝练能力偏弱。又比如在不断参加面试的过程中,你会总结出哪些观点更有帮助,而哪些观点又起到负面作用等。

常见问题

上大背景对保研有影响吗?

有。答案很肯定,在CS专业,相比北邮这样的211就有明显劣势。相比重庆大学、东北大学等老牌985也有明显的劣势。据我所知,北邮CS类进清北的每年一般超过10个,而上大就相对稀疏了。

除上海内的高校外,上大的影响力还是相对偏低的。这是由于复校时间短导致的。需要一代代上大人持续发力,积累足够的影响力。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上大的title绝不会是减分项,只不过不是加分项罢了。

如何平衡社工与学业?

这个得自我取舍。上大做社工,能认识很多今后的重要好友。上大得天独厚的特性,也为上大学子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疫情前)。但本科生的学业永远是第一要务的,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社工可以参加。在现在研究生为基础学历的年代,社工完全可以留在研究生参与。

读硕还是读博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我觉得各有千秋,个人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就好。但读研是相对比较必要的。就拿我本人为例,我起初不想直博,后来读研了,又后悔自己没有直博,现在又回过头来发现,读硕真不错。这跟个人后续的发展志趣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动态变化的。不要指望一次就决定,应该是比较正确的。但如果真正做出选择,就不要因此灰心。过好每一天才是应有之义。

其他

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会定期答复。

我的大学生活

应湃大行邀请,添加一些上海大学的生活回忆录和现在在园子里的就读体验,权当给大家添一乐。

本科

我的本科生活是无聊又充实的。大一还是个愣头青,参与了很多活动,尤其以人才学院为主。大二分流进入计算机,感觉到了学习压力,课程压力尤为大。大三开始焦虑保研,大四闲下来后就去实习到读研入学。之间有幸通过学校项目出国了一段时间,感慨疫情前世界的美好。

文章写到这,想起来最搞笑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大一一次饭局,我天真地跟最好的一个兄弟说,我会去清北的。没想到他却真的记在心里,在后续我本科成长期间,他也多次鼓励我说,相信我会去清北的。至今我来到园子里了,想起来仍十分感动。当时鲜衣怒马的少年,不知道兄弟还记得吗?

整体大学生活还是比较无趣的,我是图书馆的常客(毕业后经过上海大学图书馆公众号统计应该有一两千次吧,主要集中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早上八点多吃完早饭就去了,中间可能离开上课,直到晚上闭馆后离开。夜以继日,看过图书馆的春夏秋冬,听过图书馆的鸟语蝉鸣。孤独是常态,每日与繁星和微风为伴。

图书馆也有趣事,或者说无聊中的新鲜事。我大一最初爱去2楼,桌子比较大,后来去5楼,觉得氛围好。大二上学期也去5楼,因为计算机专业有用电脑的需要。再后来就慢慢变了,常去3楼,那边安静。常去图书馆学习的伙伴们应该都和我一样,爱去同一个地方附近,这里颇为有趣。当时图书馆脸熟一直遇到的学长,后来考研去了交大,让我佩服不已。当然每段时间也都有很多脸熟的同学,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印象深刻,只可惜没有取得联系,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也有了钱伟长图书馆,环境真的极佳,可惜没赶上。

闲暇之余也有很多快乐时光。大二时候爱跑步,跑个十公里特别开心(当然还是菜鸟,现在也不怎么跑了)。在上大的四年里,上海及周边城市大大小小很多地方、商场基本都去过了,玩的很开心,认识很多好朋友。感叹年轻真好,也感叹没疫情真好。

上大给了我太多美好,以至于我至今仍深爱着母校。犹记得社区学院那句标语:梦开始的地方。那的确是我人生之路打开的地方,为上大的育人工作点个大大的赞。想起来园子里听到的一句话: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那么为什么不天天快乐呢?读书也是一样,虽然枯燥乏味中有些许快乐,我想这就够了。感恩母校,我会一直行动,也希望以后能继续给母校的发展尽点微薄之力!

读研

读研之后,生活节奏就变得快了起来。没有本科时愣头青的青涩,更多的是岁月留下的坚毅和成长。每日开始为科研和社工奔波奋斗。

再没有保研时的焦虑,就开始沉下心来,细细思考科研这个话题。开始考虑什么样的研究才能真正给学界和工业界带来一些贡献,推动非常微小哪怕一点的科学进程。一切都慢了下来,细细品尝,反复嚼味。也有了不少成果,投了些文章。

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也成为了辅导员。第一个反应是跑去跟我上大的辅导员说这个好消息,分享这份喜悦。第一次有机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考虑育人这个话题的真正含义,也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厚重和不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默默负重前行,仅以这句话送给所有的辅导员们。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可能就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最大动力。

园子里生活也十分美好。大家都毋庸置疑的优秀。园子里大大小小的活动非常之多,愿意参加的话有很多平台、资源,都是很难得的。务实严谨,可能是清华人的"通病"。很多学生活动,办的质量也十分之高,让人动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丰富多彩。(可能也就只有上大同样让我感受到这种包容性,我印象中就有的比如李幼斌、张杰、血红、陈凯歌、郭敬明这些(排名不分吸纳后),让我对上大教育体系十分佩服)

其他的话,也就没有其他了,可能跟研究生同学们都差不多吧。研究生更像一份工作,也忙碌了起来。相较上海而言,北京我去的地方就少的可怜了。一部分是疫情影响,更大一部分是忙的原因吧。虽然在园子里也交了很多朋友,外面走走仍少的可怜。在此,也希望自己之后能多出去走走、看看,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文字写的比较随意,望大家海涵!

最后,祝愿每位上大学子梦想成真,祝愿Fly平台越办越好,也祝愿母校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0%